Redis:架构从单机到分布式升级的关键支撑

2个月前发布 gsjqwyl
17 0 0

文章标题:Redis:助力架构从单机迈向分布式的关键依托


1.前言

设想这样的场景:你用心打造的电商系统起初运行顺畅,可随着用户数量突破两千万,日活跃用户大幅增加,系统开始频繁出现告警。数据库的CPU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查询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剧增到数秒,页面加载迟缓,用户纷纷抱怨……这便是单机架构的“极限”。要打破这一限制,我们得拥抱“分布式”。不过,分布式并非万能,它是一个逐步推进且充满挑战的演进过程。弄清楚这个演进过程,就能明白Redis为何诞生以及它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下,我们来探讨从单机架构到分布式架构的演进历程,瞧瞧Redis是怎样在攻克一个个关键瓶颈中,成为现代高并发、高性能系统架构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本文是Redis系列的开篇,会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不会深入Redis的具体命令和配置,而是着重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架构为何会发展到需要Redis的地步?让我们从最初的起点开始……(友情提示,本文文字量较大,建议收藏以便反复学习)


2.正文

2.1单机架构

2.1.1核心定义与应用场景

单机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及其所有核心功能模块,还有支撑其运行的全部基础设施组件,都部署在一台单独的物理服务器或者虚拟机实例上。典型的组件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Web服务器,比如Nginx、Apache Tomcat,负责处理HTTP(S)请求以及静态资源服务。应用服务器或者业务逻辑部分,像运行在Tomcat里的Spring Boot应用,或者其他Java EE容器,承载着核心业务的处理逻辑。数据库,比如MySQL、PostgreSQL,负责数据的持久化存储和访问。文件存储,可能直接用服务器本地的磁盘,用来存放用户上传的文件、日志等。缓存,比如本地的Ehcache,或者小型的Redis实例,如果用到的话,也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消息队列,比如轻量级的ActiveMQ,如果使用的话,通常也是内嵌或者部署在同一个环境里。典型的应用场景有:早期的创业公司或者个人项目网站,用户量不大,可能日活跃用户就几百到几千,功能相对简单,比如博客系统、小型内容管理CMS、内部工具等。还有原型验证阶段,快速搭建一个能运行的Demo来做功能验证以及收集早期用户反馈。特定场景的内部系统,比如小范围使用的报表生成工具、批处理脚本等,并发和数据处理压力都很小。核心特点是:所有代码通常打包成一个大的可部署单元,比如一个WAR包或者包含所有依赖的Fat JAR,部署的时候整体复制到服务器运行。

2.1.2优势

单机架构在项目初期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有吸引力,它的简单性显而易见。开发起来比较简单,代码结构通常是一个大项目,模块之间通过本地方法调用通信,调试起来很直观。技术栈相对统一,开发人员不用过多考虑跨服务通信、分布式事务等复杂问题。部署运维也简单,一键部署,把打包好的应用复制到目标服务器启动就行,环境单一,维护一套运行环境,配置管理简单,监控也直接,关注一台机器的CPU、内存、磁盘、网络和应用日志就行。测试相对简单,端到端测试能在单一环境中完成,不需要复杂的服务间Mock或集成环境搭建。初始成本低,硬件成本低,软件许可成本如果有的话通常也更低,运维人力成本低。总的来说,它能让团队用最低的初始成本和最少的架构复杂性快速启动和交付产品。

2.1.3缺点

然而,当业务发展,用户量、数据量、并发量、功能复杂度提升时,单机架构的简单性就成了制约发展的枷锁,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比如性能瓶颈明显、可用性低、存储容量受限、扩展性差、技术选型与升级僵化、持续交付与发布困难等。

2.1.4走向分布式

单机架构的优点让它成为很多系统的起点,但它固有的单点资源集中化带来的性能瓶颈、单点故障风险、存储与扩展性限制,决定了它只能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无法承载持续增长的业务规模。所以,我们需要把系统拆解,把不同组件、不同业务模块部署到多台独立的通过网络连接的机器上协同工作,这就是分布式架构的开端。后续我们会深入探讨读写分离、分库分表、微服务、服务治理、分布式缓存等技术如何解决单机架构的瓶颈,构建高并发、高可用、易扩展的现代化系统。


2.2何为分布式

作为开发者,我们追求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分布式架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严谨来说,分布式系统是由一组通过网络互联的独立计算机(节点)协同工作,对终端用户呈现为单一、连贯系统的计算模型。它在高并发方面利用多节点并行处理能力分散用户请求负载;高可用通过冗余设计消除单点故障;可扩展支持水平扩展提升系统容量;高性能分散计算/存储任务降低单点压力;还能实现大数据存储突破单机存储极限。比如电商秒杀、春运抢票体现高并发,支付系统、在线医疗平台体现高可用,社交平台用户量激增体现可扩展,大数据实时分析、视频转码体现高性能,物联网日志、用户行为数据仓库体现大数据存储。


2.3数据库分离

2.3.1问题分析

在典型的单机部署架构中,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在同一物理机或虚拟机上,这存在严重缺陷。资源争抢严重,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库进程会争抢CPU、内存资源,I/O瓶颈突出,两者的磁盘操作相互阻塞。而且互相影响稳定性差,应用服务器的高负载会影响数据库查询响应,数据库的密集I/O操作也会拖慢整个系统,任何一方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不可用。优化与扩展也困难,无法针对应用或数据库各自特性进行独立硬件选型、OS参数调优或垂直扩容。

2.3.2解决方案

核心思想是把数据库服务从应用服务器所在的物理环境剥离,部署到专用的、性能更好的独立服务器上。这样能实现资源隔离,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有各自独立的资源池,互不影响;还能独立优化,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可根据自身特性选择合适配置;性能也能提升,数据库服务器利用更好硬件减少I/O等待时间,提高缓存命中率,加速查询处理;初步解耦,明确应用层与数据层的物理边界,为后续扩展奠定基础。

2.3.3新的局限与问题

数据库单点故障是新的风险,独立部署的数据库服务器成为单一故障点,硬件故障等会导致应用不可用。性能瓶颈再现,读写请求仍集中在单一数据库服务器,硬件处理能力会达上限。还有网络通信开销,应用与数据库间的交互通过网络,增加延迟、消耗带宽,依赖网络稳定性。


2.4负载均衡

2.4.1问题分析

用户量激增时,单台应用服务器会面临CPU/内存耗尽、响应延迟飙升、服务不可用等问题。

2.4.2解决方案:负载均衡

通过负载均衡器来分配流量,有软件层的Nginx、HAProxy,硬件层的F5 BIG-IP,云服务的AWS ALB、阿里云SLB等。路由算法有轮询、加权轮询、最少连接、IP Hash等。比如Nginx配置示例,通过upstream配置服务器集群和权重,server配置location来实现代理。

2.4.3优势以及新瓶颈

引入负载均衡能让并发能力线性提升、有高可用保障机制、实现无缝水平扩展,但仍存在读写比例失衡、锁竞争加剧、连接数瓶颈等问题。


2.5读写分离

2.5.1核心与流程

读写分离是把数据库的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到不同数据库实例处理。主数据库负责写操作,从数据库负责读操作,通过复制机制让从库同步主库数据。应用层需要根据SQL操作类型路由到正确数据库实例,可通过框架集成、中间件代理、客户端SDK等方式实现。

2.5.2局限与新问题

读写分离存在主库写压力瓶颈、数据延迟、主库单点故障风险、应用复杂度增加等问题。而且直接访问数据库始终是相对“慢”的操作,有磁盘I/O、SQL解析与执行计划生成、锁竞争与事务管理开销等问题。


2.6引入缓存

为了提升数据访问速度,引入高速内存数据存储层,常用Redis和Memcached,采用旁路缓存模式。读流程是应用先查缓存,命中就返回,未命中就查数据库并回填缓存;写流程是先更新数据库,然后失效或更新缓存。它能带来性能飞跃、降低数据库压力、提升吞吐量、缓解热点数据访问压力,但也引入了数据一致性、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等新挑战。


2.7数据库分库分表

2.7.1垂直分库

按业务领域划分,能实现业务解耦和资源隔离,但会出现跨库Join失效、分布式事务等问题。

2.7.2 水平分库/分表

有哈希分片、范围分片、一致性哈希等策略,选择分片键要考虑高频查询条件、数据分布均匀性、业务连续性等原则。


2.8初识微服务

2.8.1引入

单体应用发展到一定规模会有臃肿复杂、维护困难、构建部署慢,模块耦合度高、故障传播风险大,技术栈单一、无法因地制宜,扩展性粒度粗、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2.8.2微服务架构

将单体应用按业务能力边界拆分为小型化、独立部署、松耦合、自治性的服务。

2.8.3优势与局限

微服务架构能解耦与独立、提升可维护性、增强容错性,但也引入了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问题。


3.小结

从单机的局限出发,我们逐步构建分布式系统,每一步演进都是为了突破性能、可用性和扩展性瓶颈。关系型数据库的磁盘I/O特性在高并发下有挑战,引入缓存成为关键转折,Redis在微服务架构中成为核心组件,理解演进历程能领悟Redis的价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架构挑战或Redis疑问,原创不易,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支持,下期再见!

// 代码块示例,无需改动
public class 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